壮乡非遗是镌刻在岁月里的文化印记,传承需要代代人的接力。2025年7月9日,一场以“玩转壮乡非遗,我是小小传承人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温情开展。会计学院“非遗‘活’力全开,青春‘壮’承新传”中华文化传承团11名成员上午在相思湖社区开展“三月三”知识宣讲与绣球制作体验,下午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追溯非遗渊源,用一天时间串联起非遗传承的“知识课”“实践课”与“历史课”。
活动一:志愿者讲 “三月三” 民俗入童心——社区非遗宣讲,解码节庆内涵
绣球制作前,志愿者们积极调动现场氛围,开启“广西三月三”科普环节。屏幕上,歌圩对歌的热闹场景、五色糯米饭的绚丽色彩、竹竿舞的欢快节奏一一呈现,志愿者结合图片讲解:“‘三月三’是咱们壮族的重要节日,人们会通过抛绣球、唱山歌传递祝福呢。”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,时不时举手提问“绣球是不是在这天抛呀”,在互动中了解节庆习俗与文化寓意,为后续的非遗实践埋下种子。

图一:小朋友们专注聆听志愿者讲解“三月三”民俗
活动二:彩纸指间绕 绣球意中藏——社区童趣制绣球,初品壮乡非遗味
在相思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,志愿者们以趣味故事讲解绣球的文化寓意——作为壮族传统手工艺品,它象征着吉祥与团圆。随后,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动手制作纸质绣球,裁剪彩纸、穿线固定,一个个圆滚滚的绣球在小手中逐渐成型。“我的绣球要送给奶奶!”孩子们的童言里,藏着对非遗最纯真的理解,也让绣球承载的文化寓意有了更生动的表达。

图二:小朋友们展示亲手制作的纸质绣球
活动三:展柜前寻踪 文脉心中明——博物馆研学溯源,深悟壮乡非遗魂
下午,志愿者团队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,开启非遗寻根之旅。在壮族文化展区,大家细观铜鼓上的古老纹饰,了解其在祭祀、庆典中的作用;驻足壮锦展品前,感受经纬交织中的审美智慧。结合上午的实践,团队成员更清晰地认识到:绣球的十二瓣造型对应着壮族的十二个月,每一处设计都与生活紧密相连。这份认知,让志愿者们对“传承非遗就是守护生活”有了更深感悟。

图三:志愿者团队在博物馆壮族文化展合影
从“三月三”知识宣讲的文化启蒙,到社区里的童心实践,再到博物馆中的寻根探源;小朋友们在互动中亲近民俗、在巧手中感知非遗,志愿者们在宣讲与研学中深化传承担当,7月9日的社会实践活动,让壮乡文化在“认知—实践—感悟”中实现深度传递,为壮乡非遗的活态传承写下更丰富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