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守护非遗文化根脉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2025年7月7日,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“非遗‘活’力全开,青春‘壮’承新传”团队11名成员赴南宁市武鸣区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围绕“广西三月三”的传统文化,开展采访非遗传承人、体验山歌对唱、探访文化馆等活动,深入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活动一:山歌里的壮乡魂——探访非遗传承人韦秋岑
“啊~哎~,天下那个最美呀是广西嘞~,人爱那个唱歌呀鸟爱啼嘞~”,韦秋岑老师动听的歌声,使我们感受到了武鸣山歌的韵味。
韦秋岑,“武鸣壮族山歌”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,深耕山歌教学与推广20余年,掌握东西南北中五路山歌,韦老师给成员们生动讲述了山歌与骆越文化的历史渊源、五路山歌的特点和学习方法。在采访过程中韦老师还提出:山歌是文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。这也在韦老师的演唱与创作中得以印证,其演唱和创作的山歌兼具壮族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。
面对武鸣壮族山歌的传承难题,她采用“一字一音”法,将改编的山歌带进校园,将爱国、民族团结等主题融入歌谣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山歌,她建议通过课间广播、抖音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使武鸣山歌焕发生机,融入新时代。
韦秋岑老师的坚守与创新,让成员们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初心与责任感,更加增强了团队坚定非遗文化传承的决心。

图一:在武鸣区采访武鸣山歌传承人韦秋岑老师

图二:韦秋岑老师在教团队成员们唱武鸣山歌
活动二:经纬织就的壮乡密码——参观武鸣区五彩壮乡馆
在武鸣区五彩壮乡馆里,团队师生们近距离接触壮族农耕器具、黑衣壮与蓝衣壮服饰、铜鼓等文物。团队成员亲手操作竹笼机体验壮锦织造,并跟随壮语学习墙练习日常用语,了解国家级非遗文化铜鼓、象征吉祥的五色糯米饭制作工艺、骆越文化图腾等展项,深入体会了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这次社会实践活动,团队成员不仅学习了武鸣壮族山歌,还学到了武鸣山歌,坚定守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。
图三:参观武鸣文化馆五彩壮乡分馆的团队合影

图四:团队成员体验国家级非遗文化铜鼓